康塞普西翁对阵巴勒斯坦人_康巴塞雷斯
1.南非桑尼布什自然保护区:猎人的禁区,野生动物的天堂吗?
2.18世纪最快的战列舰,战舰中的「 ”法拉利”——「 ”圣母无原罪”号
3.世界最大地震是哪此有多大
4.近代智利文学是什么?
南非桑尼布什自然保护区:猎人的禁区,野生动物的天堂吗?
罗马尼亚坐落于欧洲东南部地区,被很多人视作欧洲内地上最美的国家之一,东南部地区紧贴黑海。全球旅行和旅游联合会公布数据显示:罗马尼亚在旅游等方面的增速稳居全世界第四。自己的国家有着数量众多的美丽乡村建设、储存完好中世纪城堡及其黑海沿岸地区配套设施奢华的旅游圣地,针对不同喜好的游人而言都是魅力十足,从最原始的山峰到海洋,从古典的多瑙河到吸血鬼的德古拉城堡,自己的国家为游客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旅游感受,让我们一起共享这一段旅程吧。
尼加拉瓜因其中西部为太平洋,东侧为加勒比海,有着很多迷人的海滩。虽然有点以其游泳的浪潮而受大家喜爱,但另一些则在绝妙的景色中带来了完美无力感。尼加拉瓜最热门的沙滩包含科罗拉多沙滩,圣地亚哥沙滩,圣胡安德尔苏尔海滩,萨利纳斯格兰德沙滩,卡萨雷斯沙滩,布拉夫沙滩,玉米岛,拉斯佩尼塔斯和沃拉角沙滩。
蒙巴乔火山尼加拉瓜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是火山,其中一些处在休眠模式,一些依然活跃性。火山攀登正越来越越来越受欢迎,但由于存有风险,强烈要求与当地指导一起试着攀岩运动。有很多旅行社给予按时游玩这种火山。一些火山有航运的路,能通过越野汽车抵达。蒙巴乔火山是最热门的火山之一。别的受人欢迎火山包含塞罗内格罗火山,ElHoyo,特利卡火山,圣克里斯托瓦尔火山和马萨亚火山公园。
圣胡安河圣胡安河沿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的界限拓宽近200千米,是享有亚热带江河巡街理想的场地。一个很不错的起点是博卡德萨巴洛斯镇,从这里出发大家可以向东南方前去印第奥·梅兹微生物自然保护区——中美洲比较好的热带雨林之一。在路上,你将通过一座17世纪初西班牙碉堡,是为了避免强盗到达格拉纳达市修建。
奥梅特佩岛备受欢迎且风景优美的奥梅特佩岛坐落于尼加拉瓜湖中西部地区海湾周边,他们的名字在纳瓦特尔语里面的意思“2个山坡”,由二座火山和一块狭长土地构成。奥梅特佩岛占地面积276平方千米,因其沙滩、保护区、风景优美的美景和热情好客的渔民而著名。最吸引人的地方自然就是二座火山–康塞普西翁和马德拉,都是有春游径,但是只有在你身心健康时,才能够探险。刚果盆地也拥有由泻湖、小山坡和亚热带旱灾山林所组成的绿湖保护区,另外还提供水上游乐。
马那瓜坐落于马那瓜湖西南岸的马那瓜是尼加拉瓜的北京首都,都是尼加拉瓜最大的城市。该地区于1852年被列入北京首都,自此一直是所在国最主要的经济发展、工业生产、政治和文化艺术中心之一。马那瓜位置使之变成通向尼加拉瓜历史自然美景的入口之一,周围的景点包含所在国最大的一个2个湖水、火山、郁郁葱葱的梦幻森林以及一些迷人的海滩。马那瓜一般是大部分尼加拉瓜游客第一站,有着很多当然、景观建筑文化景点,备受到访游客热烈欢迎。
18世纪最快的战列舰,战舰中的「 ”法拉利”——「 ”圣母无原罪”号
战争新视界,专注近代战争历史,鉴古知今 ,以史明理 18世纪最快的战列舰,战舰中的「 ”法拉利”—— 「 ”圣母无原罪”号 18世纪中叶,法国式的「 ”快速战舰”吸引了西班牙造船界和海军部的注意力,他们决定摒弃沿用了大约15年的「 ”英式”造船体系,转而向法国人学习。由于曾在西班牙进修过的法籍船舶设计师弗朗西斯科·戈蒂埃给海军部留下了深刻印象,海军部官员决定聘请他为「 ”法式”造船体系的总设计师,西班牙战舰就此开启了一段「 ”法式设计”的奇异篇章,而我们的主角「 ”圣母无原罪”号也由此诞生。 身着西班牙海军官服的弗朗西斯科·戈蒂埃的肖像。他为西班牙带来的「 ”法式”设计不失为一部经典之作 ▼「 ”圣母无原罪”号的诞生 戈蒂埃在展开工作的伊始自然是以建造较小的双层甲板战舰为首要目标。但在那个巨舰至上的年代,没有哪位设计师能够抵御来自三层甲板战舰的诱惑。而法国海军的一艘三层甲板巨舰「 ”路易”号就成为了戈蒂埃设计新舰的参考对象,这艘战舰设计有116个炮眼,其船身尺寸和吨位甚至超过了西班牙新服役的「 ”圣三位一体”号,是18世纪中叶最大的战舰。而这艘巨舰的图纸据传被戈蒂埃通过私人关系拿到,这位法国船舶设计师打算在西班牙复制一艘这样的海上怪兽。 法国博物馆中保存的「 ”路易”号全木质模型。「 ”圣母无原罪”号在外观设计上与该舰颇为相似 戈蒂埃仔细对比了法国1759年建造的「 ”路易”号与已经完工的「 ”圣三位一体”号(之前有一篇关于该舰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的图纸,指出了「 ”圣三位一体”号在设计上的诸多不足,包括甲板隔层较低;炮位设计和布局不合理;吃水线下的船体流线型较法系设计明显落后;舰上普通船员居住环境恶劣等。同时,戈蒂埃也找出了「 ”路易”号诸如船体结构不够牢固、造船木料较差以及桅杆位置不合理等缺陷,试图将两份图纸的优缺点加以整合,建造出一艘更为完美的军舰。甚至在绘制新的图纸时,戈蒂埃还仔细研究了西班牙更早的加斯塔涅塔体系船只的结构,并将其中的可取之处加以利用。就这样,一艘以法式设计为基础,兼具西班牙本土和英式风格的新式战舰逐渐浮出水面…… 「 ”圣母无原罪”号最初的设计图纸。该舰是首艘在每侧最下层炮甲板拥有16个炮眼的西班牙战舰 大约在1776年前后,「 ”圣母无原罪”号铺设了第一根龙骨并正式开工建造。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在1779年12月8日的天主教传统节日, 「 ”圣母无原罪”号这艘崭新的巨舰完成了下水仪式。或许是受到浓厚的宗教气息影响,新舰即以此节日的名称加以命名——「 ”Purisima Concepcion”,可直译为「 ”普利西玛康塞普西翁”、「 ”圣母康塞普西翁”或「 ”圣母无原罪”,在本文中将其翻译为「 ”圣母无原罪”号战列舰。根据当时的记载,新下水的巨舰轻载吨位应在2450吨左右。 作为西班牙第一艘在每侧最下层甲板拥有16个炮眼的战舰,「 ”圣母无原罪”号全舰的额定设计搭载火炮数量达到120门,甚至超越了「 ”路易”与「 ”圣三位一体”号的额定数量(这两舰均为116门),成为当时世界上设计搭载火炮数量最多的战舰。按照120门炮的设计,「 ”圣母无原罪”号的初始火炮配置应该为:36磅炮32门,24磅炮32门,12磅炮34门,8磅炮22门。然而有趣的是,该舰在1780年初的试航中并未按照120门炮的设计满编武备。其火炮配置为:36磅炮32门,24磅炮30门,12磅炮32门,8磅炮18门,总计112门。 由计算机绘制出的「 ”圣母无原罪”号在1780年服役时的状态图。但图中该舰最下层甲板仅为15个炮眼,与实际明显不符 甚至在以后的服役历程中,「 ”圣母无原罪”号也一直没有搭载过比112门更多的火炮数量,其中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也许戈蒂埃在测试了该舰的性能后,为了保持设计中的较高航速,认为将该舰将搭载的火炮维持在112门是较好的选择。 建成之初的「 ”圣母无原罪”号的测绘彩图。该舰额定设计可以搭载120门火炮,然而实际中它却从未达到过这一武备标准 相比火力,为「 ”圣母无原罪”号提供优秀的适航性才是戈蒂埃想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这位法籍船舶设计师尝试在该舰上使用三角帆,「 ”圣母无原罪”号也成为了西班牙舰队里最早使用三角帆代替船首斜桅帆和帆桁的战舰。而正是得益于这种改造,「 ”圣母无原罪”号成为当时西班牙乃至欧洲最快的三层甲板战舰之一。” ▼战争初体验 1780年初,顺利通过海试的「 ”圣母无原罪”号博得了西班牙海军高官们的赞赏。大家对这艘高速战列舰印象深刻,但是由于法式战舰的通病,最下层炮甲板较低,该舰在稍有风浪的海面便无法使用最下层甲板的火炮,这在实战中无疑是致命的缺陷。不过尽管如此,第一艘由加利西亚的费罗尔造船厂建造的三层甲板战舰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尤其是它的用料,全部用最上等的橡木和钢钉加工而成,并且在船底铺设了铜皮。就整舰质量而言,「 ”圣母无原罪”号绝对是风帆时代西班牙最好的战舰之一,远远超过了它那由于船身木材腐蚀而被拆毁的原型「 ”路易”号。 一幅反映1780年8月9日捕获英国运输船队的油画。画面正中的西班牙三层甲板战舰就是在此次行动中表现出色的「 ”圣母无原罪”号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西班牙站在英国一边与法国革命军为敌。1793年,「 ”圣母无原罪”号加入英西地中海联合舰队,准备配合地面部队参加围攻土伦港的军事行动。10月2日,舰长被更换为弗朗西斯科·圣地亚斯特班。事实上,在封锁土伦港的舰队行动中,「 ”圣母无原罪”号被作为第二梯队的后备力量,并未真正参战。 在土伦战役结束后,「 ”圣母无原罪”号返回卡塔赫纳。1795年,该舰与「 ”圣三位一体”号驶抵加的斯的卡拉卡造船厂接受船体升级改造。在这里,「 ”圣三位一体”号被改装为当时绝无仅有的四层甲板战舰;而考虑到「 ”圣母无原罪”号原本优秀的航速和灵活的操控性,此次改装仍围绕提升这一特性而展开。在改造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好的流线型,「 ”圣母无原罪”号在加长了甲板长度的基础上反而缩短了龙骨长度;船首吃水线以下的船廓得到改进;船宽被增加的同时减小了吃水深度,完成改造后的轻载吨位为2771.5吨。 一幅描绘「 ”圣母无原罪”号驶入加的斯港的油画 改装后处于终极状态的「 ”圣母无原罪”号彩绘图。除了没有第四层全炮甲板,该舰的侧面已经与「 ”圣三位一体”号非常相似 尽管升级后的船体尺寸上「 ”圣三位一体”号不分伯仲,但是「 ”圣母无原罪”号仍保持了原先额定的120门载炮规格。只是在火炮配置上略有区别:36磅炮32门],24磅炮34门,12磅炮34门,8磅炮20门。不仅如此,「 ”圣母无原罪”号甚至维持了其一贯的112门炮搭载方案,因此此次改装并未使其在火力上有任何提升。 完成改造后与「 ”圣三位一体”号一同在费罗尔港沐浴阳光的「 ”圣母无原罪”号。这两艘是当时西班牙乃至世界最大的战舰 ▼鏖战圣文森特角 随着西班牙重新与法国结盟,英国人再次成为西班牙人的敌人。「 ”圣母无原罪”号被编入莫拉雷斯伯爵的地中海分舰队,这支舰队于17年初又被编入小科尔多瓦的舰队,从而成为当时欧洲纸面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支舰队,一共拥有7艘一级战舰,分别为:「 ”圣三位一体”号、「 ”圣母无原罪”号、「 ”圣-何塞”号、「 ”阿斯图里亚亲王”号、「 ”雷格拉伯爵”号、「 ”墨西哥”号与「 ”萨尔瓦多德-蒙多”号。而「 ”圣母无原罪”号则是由莫拉雷斯伯爵亲自坐镇的分舰队旗舰。这支舰队从卡塔赫纳启程,目的地是加的斯港。然而就在接近目的地时原本一帆风顺的舰队却因突变的风向而无法进港。2月14日,当舰队被风驱至圣文森特角附近时,碰到了英国舰队…… 红圈为圣文森特角,**框是西班牙舰队撤退抵达的加的斯港 随后发生的圣文森特角之战对于西班牙人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尽管小科尔多瓦对这场失利难辞其咎,但其下属分舰队在战时的拙劣表现也是导致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其中就包括莫拉雷斯伯爵,此君不仅无视小科尔多瓦的命令,更在与英国人交战的情况下率领自己的分舰队加速逃逸(莫拉雷斯伯爵的分舰队位于整个舰队的前列),使身后的主力舰队落入水深火热之中。由于并未参加最激烈的战斗,此战「 ”圣母无原罪”号上总共只有8人战死,21人受伤;船体损失也极为轻微。令人唏嘘不已的是,「 ”圣母无原罪”号的高航速挽救了伯爵的性命,却与整支舰队一起被打上了耻辱的烙印。战后军事法庭认为莫拉雷斯伯爵的表现严重失职而剥夺了其海军上将的军衔。 一幅反映17年在地中海编队航行的西班牙舰队的油画。画面正中是「 ”圣三位一体”号,右侧为「 ”圣母无原罪”号,左侧可能是一艘双层甲板战列舰 ▼被封锁的余生 圣文森特角之战惨败后,英国舰队乘势封锁了加的斯港。「 ”圣母无原罪”号和其他撤回加的斯港的舰船在海军上将马萨雷多和格拉维纳的指挥下抵抗杰维斯和纳尔逊所率领的英国舰队。保卫加的斯港的战役持续到7月,直到英国舰队主动撤退才宣告结束。 一幅无署名的关于「 ”圣母无原罪”号的铅笔画,时间可能是19世纪 1808年初,「 ”圣母无原罪”号离开布雷斯特抵达费罗尔港,随后不久西班牙反抗拿破仑入侵的半岛战争爆发。该舰在埃尔费罗尔港紧急整修过后被派往加的斯港,支援在那里爆发的反法行动。此时的舰长为该舰史上最后一任舰长拉斐尔·梅斯特。1810年3月7日晚上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摧毁了停泊在加的斯港湾内的许多舰艇,其中就有「 ”圣母无原罪”号和参加过特拉法尔加之战的名舰「 ”蒙泰涅斯”号 (80门炮)。「 ”圣母无原罪”号被风暴吹散后搁浅在了伊斯莱塔,最终被已经包围了这座城市的法国人所焚毁,结东了其30多年的服役历程。 一幅反映1810年3月7日「 ”圣母无原罪”号遭遇暴风雨的油画。在狂风巨浪面前,即使是最大的战舰也显得十分渺小 ▼尾声 作为西班牙在风帆时代最大的两艘战舰之一,「 ”圣母无原罪”号似乎并不为众人所熟知,它的风头完全被四层甲板的「 ”圣三位一体”号夺去了。但事实上,这是一艘设计建造比「 ”圣三位体”号更为精良的超级巨舰。尽管在18世纪英国几乎一直掌控着制海权,拥有数量最为庞大的舰队,但他们在单舰质量和战斗力上却一直被西班牙与法国抛在身后。「 ”圣母无原罪”号将法国设计中的「 ”高航速”和西班牙人自己惯有的「 ”高质量”结合在一起,成就了一段。 保存在博物馆里的「 ”圣母无原罪”号的木质模型的船尾细节。法式战舰豪华的尾部花饰清晰可见 「 ”圣母无原罪”号拥有与「 ”圣三位一体”号相同长度的火炮甲板,但船壁更矮(没有第四层全炮甲板)船体更宽;再加上原本设计优秀的船底外形,这一切都使得「 ”圣母无原罪”号拥有明显强于「 ”圣三位一体”号的航速和稳定性,在实战中拥有更强的灵活作战能力。比戈德特在他的著作中写道:「 ”「 ”圣母无原罪号拥有不亚于护卫舰的航速和不亚于74门炮战舰的操控性,毫无疑问,它是当时(西班牙)最好的战舰之一。” 然而相对同级别战舰略显「 ”疲软”的火力可能是「 ”圣母无原罪”号的致命软肋。同样根据比戈德特的记载,该舰最下层甲板的炮位过低,几乎只能在风平浪静的情况下使用。法式战舰的炮位较低已经算得上是一种「 ”传统”了。早在1759年的魁北仑湾之战时,法国舰队的旗舰「 ”太阳”号80门炮)就因在风浪中使用最下层火炮而翻沉。受此设计的影响,法国人似乎更愿意在下风处作战,并以此制定了作战法则。 一幅描绘魁北仑湾之战中「 ”太阳”号沉没的油画。这艘倒霉的旗舰位于油画右侧的下风位 也许是考虑到设计上的这个缺陷;同时又考虑到「 ”圣母无原罪”号速度上的优势,西班牙人索性削减了其载炮数量以求更灵活的操控性。据记载,该舰在其一生中,大多数时候只配备了112门火炮;并且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曾经只配备过94门火炮,成为「 ”大马拉小炮”的典型。这不由得让人们想起了100多年后的战列巡洋舰,这种拥有巡洋舰高速和战列舰火力的怪物曾成为各海军强国的利器,但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想了解更多近代战争的相关知识,就快来关注我吧!如果有任何建议与疑问,也欢迎大家在下方的评论区留言。 本文为战争新视界原创作品。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世界最大地震是哪此有多大
两种说法:
一种是有史以来最强的地震是智利大地震,震级为9.5级。
1960智利中南部海岸地区从1960年5月21日开始发生一系列的大地震 。20世纪板块边界大地震中最突出的。从北面的康塞普西翁 市到南面的瓦尔的维亚市,在一个月之内发生7次7级以上地震,其中有3次是7.7级以上的巨大地震,最大的一次为8.5级。由于面 震级MS的饱和效应,8.5并不能说明此震规模之巨大,如按矩震级MW计算,此震应为9.5级(见震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板块边界巨大地震的破裂面是非常之大的,超过了面波震级所表示的范围。
由于此震规模巨大,地球的整体受到首都 圣地亚哥 市容一次罕见的冲击,因而发生地球自由振荡。此外,地震激发的海啸也是罕见的,15小时后海啸的大潮波传到夏威夷群岛 ,22小时后传到日本东海岸,造成巨大损失。
震级作为一个观测项目,是美国地震学家C.F. 里克特于1935年首先提出的。最初的原始震级标度只适用于近震和地方震。1945年B.谷登堡把震级的应用推广到远震和深源地震 ,奠定了震级体系的基?D壳肮惴翰捎玫恼鸺侗甓扔行矶嘀郑?渲凶畛S玫氖敲娌ㄕ鸺禡S,利用宽频带 地震仪 记录远震传来的面波,根据面波的振幅和周期来计算震级。中国的面波震级计算公式为:
式中A为两水平分向地动位移的矢量合成振幅,以微米为单位;T为相应的周期,以秒为单位;σ(Δ°)为面波震级起算函数,只与震中距Δ°(测点与震中间的大圆弧度数)有关;Cs为台站校正值。
面波震级标度Ms比较适用于从远处(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测定浅源大地震的震级,而且各国地震机构的面波震级测定结果也比较一致,因此世界各国在公布 1931年 新疆 8级地震和交换有关震级的信息资料时,一般都使用面波震级。即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 。另外,为解决巨大地震的面波震级饱和问题,有人提出用震源物理中的地震矩概念推导出一种新的震级标度——矩震级MW。智利大地震的面波震级 Ms=8.5,但矩震级MW=9.5,成为人类已知的 最大地震 。矩震级已在地震观测中开始试用,但其方法还在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它可作为面波震级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完全取代面波震级。
还有一种是没有定论
在世界历史上,那次地震最大?至今尚无定论。在人类历史上,世界发生过许多次大地震:究竟那次地震最大?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评定的标准不一致,认识也很不统一。科学家公认最大地震为 8.9级。但那次地震可定为 8.9级呢?众说纷云。有人认为 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发生在南美智利的那次地震最大,震级达到 8.9级。还有人认为1906年1月31日南美厄瓜多尔一哥伦比亚边界附近海中发生的那次地震最大,震级达到8.9级。也有人认为1933年 3月 3日日本三陆东边海中发生的地震最大,震级是8.9级。但也有不同的观点。1933年日本三陆地震,日本人自己推算只有 8.5级。1906年厄瓜多尔一哥伦比亚边界附近海中那次地震,一般也只定为8.6级。1960年智利那次大地震,也有人定为8.5级或8.75级,甚至还有人定为 8.3级,列为一般大地震的。
值得指出,1960年智利大地震前后,在短短一天半的时间里,7级以上大地震至少发生了5次,其中3次达到或超过8级。如果把整个地震过程统一起来看,智利大地震规模之大,释放能量之多,堪称罕见的特大地震。
时间:1960年5月22日
地点:智利
灾难:8.5(9.5)级地震
灾情:死亡5700多人,损失5000万美元
智利有着“古怪”少见的地形:整个国家是贴着太平洋建立起来的一个南北走向的细长条,全部国土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难怪智利人吃尽了地震的苦头。智利全国平均每年发生5次地震。据说这个国家的人民和日本人一样,对于地震习以为常,遇到中小地震仍能处事不惊。
1835年2月20日11时30分,位于智利中部的康塞普西翁和塔尔卡瓦诺两地发生强烈地震。由于是在中午,市民们感到脚下的大地开始颤动,立刻冲出家门,很多人幸免于难。康塞普西翁市的房屋每一栋每一排都是独立分开的,地震后便出现了一堆一堆、一排一排的瓦砾,与塔尔卡瓦诺形成了截然不同景观。塔尔卡瓦诺震后遭到海啸袭击,劫后只能辨认出一层砖瓦木料和断壁残垣。
1939年距今已半个世纪。发生在这一年1月24日的8级大地震,是当代美洲历史上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大地震。半夜11点35分,地震在人们的睡梦中袭击了康塞普西翁以及在它北面不远处的奇和科伊休埃考、科罗内尔、安戈尔等地。古城康塞普西翁由于街道弯曲,胡同狭窄,无数低矮的小房子挤在一起,所以损失最为严重。康塞普西翁3/4的建筑物倒塌,上万名矿工被埋在井下,15座天主教堂倒塌,只有3座建筑物幸存下来。地震发生时,有300多人在一座**院里看**,结果不幸全部遇难。一个市民说,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回家的路上,“只觉得整个世界都向我压来”。他的妻子和3个孩子都被埋在废墟下。此次智利大地震造成5万多人死亡,死者大多数是儿童。
1960年5月21日,智利中部再次发生8.5级强烈地震。甚至有人说,地震震级远不是8.5级,而是高达9.5级,这是本世纪以来世界上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巨大地震能不但使6座火山再次喷发,而且又形成了3座新火山。
在这次持续了7天的强烈地震发生前,已经频繁出现了一些小地震,当地居民多有准备,地震波一到,居民纷纷跑上大街。最可怕的是地震引发的海啸翻江倒海,以850公里的时速引发巨大的狂浪横扫太平洋,连远在太平洋中的夏威夷、日本都被长驱的巨浪掀得人仰马翻。夏威夷死亡56人;日本死亡失踪138人,比本地发生一次中强地震死亡人数还要高;智利死亡5700多人,损失5000多万美元。灾难过后,悲惨的情景比比皆是,硕大的渔船压着屋顶,湖泊消失不见,两座小山不翼而飞,许多地方夷为平地。尤其悲惨的是,主震结束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7级以上的地震共发生了十多次,这在全世界都属罕见。地震把智利国土面貌都改变了。
近代智利文学是什么?
智利文学最早的作品是西部民族史诗《阿劳加讷》和《阿劳科的征服》。
18世纪末,智利出现了弗朗西斯科·洛佩斯、洛伦索·穆希卡和曼努埃尔·奥泰萨等抒情诗人。洛佩斯的诗作《致患天花病的失去美丽的妹妹》,曾风行一时。
独立战争时期,出现了3位著名的诗人和作家:爱国诗人卡米洛·恩里克斯(1769~1825),曾因参加民族独立运动而被捕入狱,他的代表作是《爱国歌》。安东尼奥·何塞·德·伊里萨里(1786~1868),出生于危地马拉,积极参加智利民族独立运动,代表作有诗集《讽刺与戏谑的诗》、自传体《流浪的基督教徒》。女诗人梅尔塞德斯·马林·德·索拉尔(1804~1866),是妇女教育的倡导者,精通乐理,其诗歌富于音乐感,代表作是《波塔莱斯葬歌》。
共和国时期,智利邀请或接纳了一些外国文学家,其中较重要的有:委内瑞拉的安德烈斯·贝略(1781~1865),他应邀于1829年到智利从事外交与教育工作,创办《阿劳加》杂志,对培养智利青年一代文学家作出了贡献;西班牙文学家何塞·华金·德·莫拉(1783~1864),在智利政治避难期间创办《智利信使》报,宣传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对1842年的文动颇有影响;阿根廷著名作家、思想家多明戈·福斯蒂诺·萨米恩托两次到智利政治避难,以瓦尔帕莱索的《信使报》为据点,与贝略展开一场论战,论争涉及语言、文学和教育制度等方面,最后以萨米恩托说服贝略的学生何塞·维多里诺·拉斯塔里亚(1817~1888)而告终。
那场论争对智利的思想界与文学界影响深远,参加论战的智利青年作家于1842年成立文学团体,同时在圣地亚哥与各地创办多种文学刊物,决心开创民族文学。他们统称为“四二年一代”,主要人物有何塞·华金·巴列霍(1809~1858),萨尔瓦多·圣富恩特斯(1817~1860),曼努埃尔·安东尼奥·托科纳尔(1817~1867)和弗朗西斯科·比尔瓦奥(1823~1864)等。
其中拉斯塔里亚创作了一些反映智利社会的短篇,如《乞丐》(1843)和《一个女疯子的日记》(1875),含蓄地抨击了社会的冷酷和黑暗。他的长篇《今昔》(1885)是一部自传体的作品,在智利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1842年文动后,浪漫主义与风俗主义诗歌颇为流行。带有浪漫主义倾向的诗人有新诗的倡导者欧塞维奥·利略(1826~1910),他1845年受委托创作国歌,歌词沿用至今;吉列尔莫·布莱斯特·加纳(1829~1905),受西欧浪漫主义流派的影响颇深,他的作品充满生离死别的痛苦与哀伤;同时,他也是智利十四行诗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是《您的和声》;吉列尔莫·马塔(1829~1899),多产诗人,提倡改革和进步,重视哲学和科学,他的作品受雨果和海涅的影响,题材多样,富于哲理性,他的《邪恶的故事》和《神秘的女人》两首诗曾遭保守派的攻击;何塞·安东尼奥·索菲亚(1843~1886)的作品在智利和哥伦比亚流行较广,感情真挚,想象力强,诗韵和节奏富有音乐性,代表作是《我母亲的信》。
在风俗主义诗人中,比较著名的是何塞·萨皮奥拉(1802~1885)和维森特·佩雷斯·罗萨莱斯(1807~1886)。前者的代表作《三十年回忆录》是一部诗歌体的地方志,后者的代表作《过去的回忆》记述作者在美国西部的生活情景。
方面,以著名的家阿尔维托·布莱斯特·加纳(1830~1920)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作家崛起。布莱斯特·加纳受到法国巴尔扎克和斯汤达的影响,以文学为社会的镜子,反映了从独立战争后到19世纪末智利社会的种种变化,为智利的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他的重要作品有《马丁·里瓦斯》(1862)、《在光复时期》(18)、《爱情的数学》(1860)、《一个傻瓜的理想》(1863)、《移居者》(1904)等。丹涅尔·巴罗斯·格雷斯(1834~1904)的作品以历史题材为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被称为“小百科全书”,代表作是《孤儿》和《政治文学学院》。聂鲁达的长诗《西班牙在心中》也是这一时期较为重要的作品。
现实主义作家中还有以爱国闻名的维森特·格雷斯(1847~1909),擅长描写独立战争场景的路易斯·奥雷戈·卢科(1866~1943),以乡土特色与讽刺闻名的曼努埃尔·奥尔蒂斯(1870~1945)等。
20世纪初出现了一批受现代主义诗歌运动影响的诗人,主要的有佩德罗·安东尼奥·贡萨莱斯(1863~1903),他的作品在形式上受现代主义影响,但内容注重社会实际。他擅长以凄凉伤感的笔触描绘历史,代表作是诗集《节奏》。
胡利奥·比库尼亚·西富恩特斯(1865~1936)的诗形式上受民间歌谣的影响,文字上受希腊古典文学的影响,风格上受鲁文·达里奥影响,代表作是诗集《秋天的收获》。
安东尼奥·博尔克斯·索拉尔(1874~1938)以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写作,沉湎于对大自然的描绘和幻想,代表作是《孤星的神话》。
萨穆埃尔·阿·利略受现代主义影响,以写叙事诗为主,歌颂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海上的冒险事迹,代表作是以太平洋战争为题材的长诗《康塞普西翁》。
后期现代主义诗人大多注重抒情诗,开始脱离现代主义诗歌的某些约束,其中诗人佩德罗·普拉多(1886~1952),以母爱和离别为主题的诗较为有名;他晚年被公认为十四行诗最优秀的代表,代表作是《被遗弃的房子》。马里亚·蒙韦尔(18~1936)的作品抒情性强,感情真挚,在韵律和节奏方面,现代主义的风格较为突出,代表作是《最后的诗》。
20世纪2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衰落之后,智利出现了几位有独创性的诗人,其中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1889~1957)和巴勃罗·聂鲁达(1904~13)最为重要,对整个拉丁美洲的诗歌产生了影响。
米斯特拉尔原名卢西拉·戈多伊·阿尔卡亚加,其前期作品大多写个人爱情的悲剧,情调感伤,有泛神论观点;后期诗作洋溢着人道主义精神,为犹太民族的命运悲叹,怜悯孤苦伶仃的儿童。因为“她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抒情诗歌,使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征”,她于194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重要诗集有《死的十四行诗》、《有刺的树》和《葡萄压榨机》等。
聂鲁达原名内夫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尔托,他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接受法国现代派诗人的影响,吸收智利民间诗歌的特色,并学习了惠特曼自由诗的体裁,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因为“他的诗作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和梦想”,于1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重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西班牙在心中》、《英雄事业的赞歌》和《诗歌总集》、《要素之歌》等。
其他诗人还有:维森特·维多夫罗(1893~1948),“创造主义”诗歌流派的创始人。他反对诗歌的一切传统,主张诗歌即是“绝对的创造”。他的创作实践证明他的理论并不实际,作品走上了极端形式主义的道路,因而被称作“一个发表了许多文学宣言而著名的诗人”,主要作品有《亚当》、《逆风》等。
巴勃罗·德·罗卡,原名卡洛斯·迪亚斯·洛约拉,受欧洲先锋派影响较深,以写政治诗为主,与聂鲁达齐名,同属左派诗人,被称作智利诗坛的一对巴勃罗,曾任智利作家工会,1965年获国家文学奖,代表作是《五首红色的歌》。
安赫尔·克鲁查加·圣马里亚,倾向于象征主义的诗人,他的作品歌颂祖国,赞美未来和田园风光,1948年获国家文学奖,代表作是《看不见的城市》。
尼卡诺尔·帕拉,诗风新奇独特,力图摆脱一切传统和外来影响,尤其反对欧化,作品充满俗语和口语,接近民歌,代表作是《诗歌与反诗歌》,被称为“反诗歌”派。
此外,贡萨洛·罗哈斯的作品以爱情与死亡为题材,反映社会问题;奥斯卡尔·卡斯特罗(1910~1947)的作品感情奔放而细腻,借田园风光和树木花鸟抒发情思。